3.5.PCB 底层布局分析
图 9:降压-升压转换器的EMC优化底层布局,包括四个功率MOSFET、剩余的滤波电容器、并联电容和续流二极管。
8.在靠近FET的位置布置陶瓷滤波电容器,使得高△l/△t的输入和输出环路结构非常紧凑。
9.几何形状布局和覆铜表面的使用意味着FET之间以及FET与并联电容之间的连接的阻抗和电感极低。
10.具反向几何形状的电容分流器,可进一步降低寄生电感;因此,HF电流环路也可减至最小。
11.由于没有其它大型器件阻碍热传导,因此PCB底面上的半导体可以得到更好的冷却。
12.超快恢复肖特基二极管紧邻相应的 开关FET布置。
13.大面积覆铜可以作为良好的散热片并提供低RDC,但不得超过必要的面积,特别是在两个“热”△U/△t开关节点上,以免形成不必要的天线。
3.6.中间层布局分析
图 10:中间层3的布局。
图 11:中间层2、4、5的布局。
所有四个中间层基本都为PGND覆铜表面,因此具备相应的优点:
热损失分布均匀。
电流馈电和返回路径始终形成尽可能小的环路面积,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关键EMC环路天线。
一定量的关键EMC高频噪声HF 在PGND表面转换为热量(涡流效应)并因此被吸收。这种效应会随着PGND和HF相关部件之间的距离减小而增加。
部分屏蔽。
MOSFET栅极的引线在两个PGND层内布线,因此可完全屏蔽。
具有GND电位的过孔围绕PGND边缘以规则的间隔布置。这些可以抵消潜在的边缘辐射。
3.7.输入和输出滤波器器件
选择滤波器器件时,必须能够达到150kHz – 300MHz 的宽带干扰抑制。这应足以抑制预期的传导和辐射EMC干扰。但如果输入或输出处使用的线缆被缩短或省略了,则滤波器也可被简化。
3.8.不含滤波器的EMC测量 (100W Pout)
为满足大多数应用的需要,转换器的干扰不得超出Class B (家用)限值,包括传导 (150kHz – 30MHz) 和辐射 (30MHz – 1GHz) 范围,参见图12 和13。
鉴于此处需要的电流,除了插入损耗非常重要之外,电感元件还必须具有尽可能低的RDC,从而将效率和自热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。遗憾的是,低RDC通常意味着需要增大设计尺寸。因此,使用最先进的元器件在这里也尤为重要,它们可以在RDC、阻抗和尺寸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。WE-MPSB系列以及WE-XHMI系列的紧凑设计特别适合于此案例。廉价的铝电解电容器(如 WCAP-ASLI)适合作为电容值为10μF以上的滤波器的电容器件。与上面提到的刻薄电容器不同,此处不会出现高纹波电流(滤波器电感会有效阻止这些电流),因此它们不需要承受高纹波电流。因此,较高的ESR也不是问题,这甚至还有助于保持低的滤波器系数,从而防止其它不必要的振荡。
图12:不含输入滤波器时的传导干扰测量。果然,尽管布局良好,但干扰超出了B类限值。
图13:不含输入和输出滤波器时的辐射干扰测量。在大约180MHz 下,干扰和限值之间的差异非常小, 这可能会导致后续测量出现问题。其原因是肖特基恢复电流的快速反向恢复时间刺激了寄生 LC 谐振。
图15 显示了输入和输出滤波器的结构(共模和差模)。图16 显示了该滤波器在EMC相关频率范围内对差模插入阻尼的仿真。
图14:三种不同频率范围的滤波器元件框图。
图15:输入和输出滤波器组差模插入阻尼的LTSpice仿真(仅漏感与CMC相关)。
图16:仿真差模插入衰减与两个滤波器组的寄生特性。最高 500MHz 下,可实现超过80dB的插入损耗。
其它的滤波器损耗由电感器中的欧姆损耗导致:
输出滤波器损耗:I2 • Rdc = 5.5 A2 • 30 mΩ = 907 mW
输入滤波器损耗:|2 • Rdc = 7 A2 • 18.4 mΩ = 902 mW
共模电感的选择标准如下:
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(此案例为150kHz至300MHz)尽可能达到最大共模阻抗。
分段绕组技术,以获尽可能大的漏感(差模干扰抑制)。
低RDC。
紧凑型设计和SMT。
3.9.具输入和输出滤波器的PCB上表面布局分析
1.布置两个滤波器组时,尽可能消除与电路主要部分的电感和电容耦合;否则可能会影响滤波效果。
2.内层中的PGND覆铜表面仅与滤波器的两个铝电解电容器连接。滤波器组下没有覆铜,即便中间层也是如此。这可以避免电流耦合,否则会降低滤波电容器的抑制效果。